“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一十一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医药护理学院王堃老师主讲的《GMP实务》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的要求、实施技术以及控制标准等,为未来投身制药领域奠定坚实基础。本次课程以"翻转课堂"模式创新开展《GMP实务》中“厂房设施管理”模块教学,构建了“法律规范-专业技术-职业伦理”三维融合的教学体系,形成教学新范式。课程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现代职教理念,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中互动建构→课后拓展应用”的教学闭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GMP规范在药品生产环境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课程还依托学习通APP等信息化工具,开展“小组汇报+辩论优化+情景反思”的多元互动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解读GMP法规以实现合规操作的合规能力、优化车间布局提升生产效能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坚守药品质量底线的职业判断能力,为制药行业输送“懂法规、精技术、明伦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前准备:翻转预习夯基础,虚实结合促理解
课前,王堃老师预先布置自主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开启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探索,为后续课堂学习筑牢知识根基。任务要求同学们按5-6人一组,基于给定的药品剂型(如注射剂、片剂等),分组完成“药品生产车间布局图”设计,重点考虑:不同洁净级别的区域划分(A/B/C/D级)、人流、物流、废物流的合理走向、关键功能间(如制粒室、压片室、包衣室)的位置关系。并要求每组准备汇报材料,需包含:设计依据(引用GMP2010年版附录1具体条款)、创新亮点(如防交叉污染措施)、自我评价(存在的不足)等。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制作了“GMP厂房设施管理要点”微课视频(含药企实景拍摄),上传至学习通APP供学生预习。此外,王老师还设计了课堂讨论问题清单,如“我最关注的设计难点”等话题,确保互动聚焦核心目标。这种预习通过 “任务驱动+实景认知” 的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前构建GMP厂房布局的核心逻辑,使课堂实训聚焦高阶能力培养。
课中教学:三维融合强技能,互动生成提质量
第一阶段:汇报展示·法律筑基。课堂中,各小组同学依次投屏展示车间设计图并配合设计图解说,重点阐述如何满足《药品管理法》及GMP附录中厂房设施条款,强化法律红线意识。听众组则使用“321评价法”记录,即3个优点→2条建议→1个疑问。展示过程中,王老师实时标注关键点,如:“这里缓冲间设置符合GMP附录要求”、“建议增加洁具间提供必要的清洁空间”等。

第二阶段:辩论优化·技术精进。课堂展示结束后,同学们通过“学习通APP”实时互评,分析各方案在空间利用率、污染防控等方面的优劣,共同构建“GMP厂房设计优先级矩阵”(法律强制项/质量关键项/成本优化项),培养技术批判思维。

第三阶段:伦理反思·道德浸润。王老师抛出案例:“企业为降低成本压缩洁净区面积,会带来哪些质量与道德层面的风险?”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总结时,王老师引出“质量源于设计”这一行业准则,着重突出设计者的道德担当,促使学生树立质量至上的职业观念。

课程思政:匠心铸药守初心,德法兼修担使命
一是构建价值引领线。课前在学习通推送的《药品管理法》修订历程专题,可以使同学们充分感悟“最严谨标准”的立法精神;课中则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镜,通过分析该事件中厂房设施违规的具体细节,包括温度监测造假、洁净区人数超标等,剖析厂房设施不达标导致的药品安全灾难,进而强调法律底线与道德责任;课后,学生签署“模拟GMP合规承诺书”,誓言在设计、作业中践行“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职业使命感再次强化。二是铸就职业养成线。课中的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GMP是底线,不是高线”,进而培养其责任意识与技术能力并重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引入“制药行业职业行为规范”评价量表,包含:技术维度(布局合理性评分)、伦理维度(质量风险意识评分),将技术能力(如车间布局设计评分)与职业伦理(如质量风险决策评分)量化融合,使学生在实训中同步养成“合规是本能、质量是信仰”的职业人格;课后开展的“寻找最美制药人”故事分享,聚焦于基层技术人员坚守质量的感人事迹,最终指向制药人核心职业素养的塑造。
课后延伸:知行合一拓视野,产教融合促发展
课后安排的拓展任务包括:各小组调研本地药企车间布局实例,对比课堂设计的GMP合规性、人流物流合理性及污染防控措施,撰写《药企车间布局优化建议报告》,需包含实地照片、问题分析与具体改进方案(如增加气锁间、调整废物流线等)。同时,每位学生需提交个人实践心得,重点反思理论设计与实际生产的差距,以及如何将行业真实需求融入未来职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这种“实地调研+对比反思”的任务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化对GMP厂房规划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产业敏感性和形成工程化思维,真正实现从课堂知识到产业实践的跨越。
教学亮点:创新突破显特色,三维育人见实效
翻转赋能: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建构知识,汇报与辩论时长占比80%,真正实现“做中学”。
三维共生:法律条款对照、技术方案优化、伦理风险辨析贯穿全程,培养“懂法规、精技术、守底线”的制药工匠。
数字赋能:学习通APP记录讨论轨迹,生成课堂画像,精准分析学生参与度与思维盲区。
思政融合:通过案例反思与承诺仪式,将“药品质量即生命”的价值观内化为职业信仰。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王堃老师的《GMP实务》课堂为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厂房设施管理"专题教学。这次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预习并动手设计了符合GMP要求的车间布局图;课中,他们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其他同学的“灵魂拷问”;课后,这些设计作品还将走进企业,接受真实生产环境的检验。
推荐人:校级督导李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