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五十一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一、课程介绍
医药护理学院毛婷老师主讲的《药理学》受体章节内容是连接基础医学(如生物化学、生理学)与临床药理应用的关键桥梁章节。课程面向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生已掌握细胞膜结构、信号转导基础及药物作用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对药物靶点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拟胆碱药、抗胆碱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拮抗药等具体药物类别奠定理论基础。作为药理学药物作用机制模块的核心内容,本节课严格遵循《药理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抽象的受体理论与直观的药物分类逻辑有机融合,课程不仅涵盖受体的定义与分类、受体调节特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特性等核心知识点,更注重培养学生从结构到功能,从理论到用药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精准靶向、动态调控的科学思维,为培养具备扎实药理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关键支撑。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推演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受体认知-药物匹配-疗效预测三位一体的药理分析框架。
二、课堂设计
本节课采用“探索导入——概念建构——特性解析——分类应用”的四阶递进式教学设计,实现科学思维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思政导入:科学探索精神启药理之思
开课之初,教师以"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为切入点,通过短视频展示科学家如何从细胞膜上的"神秘信号接收器"出发,历经数十年研究揭示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分子机制,并最终推动高血压、精神类疾病等药物的研发突破。教师引导思考:"这些受体原本是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密码',但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和逻辑推演,最终让它们成为精准用药的'导航标'。这对我们学习药理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总结:药理学的本质就是探索"药物如何与人体靶点对话",而这种探索需要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心、严谨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一导入将科学史与职业使命自然衔接,激发学生对受体理论的探究兴趣。
(二)知识建构:概念溯源筑逻辑框架
在知识回顾环节,教师首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作用于人体的某个靶点,这个靶点可能是什么?"(学生回答:可能是酶、离子通道、核酸或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核心概念——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能识别并结合特定化学信号(如药物、神经递质),并通过中介信号转导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特殊大分子物质(多为蛋白质)。随后,教师通过板书+动态PPT绘制"药物作用靶点关系图",将受体与酶、离子通道等其他靶点对比:
共同点:均是药物作用的"结合位点";
独特性: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信号放大+效应调控"的三重功能,是药物精准作用的关键"开关"。
通过这一建构过程,学生清晰理解受体在药物作用机制中的核心地位,形成"药物→受体→信号通路→生理效应"的逻辑链条。
(三)新知讲授:特性解析与分类应用
1.受体的核心特性:从理论到现象
教师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受体的四大特性:
特异性(专一性):如β₁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选择性激动剂(如异丙肾上腺素)只作用于该受体,表现为心率加快;若药物缺乏特异性(如同时激动β₁和β₂受体),可能导致心脏兴奋+支气管扩张等多重效应。案例:哮喘患者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激动药时,可能因心脏副作用加重病情。
高亲和力:受体与配体(药物/递质)的结合需要极低浓度即可产生强相互作用。教师举例:"就像钥匙和锁,即使只有一滴溶液中的少量药物分子,也能精准插入受体这个锁孔"。
饱和性:受体的数量有限,当药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有受体被占据,效应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即达到最大效应Emax)。案例:临床上给患者使用肾上腺素升压时,并非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超过一定量后血压可能因其他机制(如血管过度收缩)反而下降。
可逆性: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少数例外),停药后效应逐渐消失。对比不可逆抑制剂(如某些重金属中毒),强调受体可逆结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性。
2.药物的受体分类逻辑:从结构到功能
教师重点讲解"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特性及效应表现"的经典分类法,结合表格对比清晰呈现:

课堂互动环节,教师设计情景任务:"假设你是药房药师,一位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了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药)和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药),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普萘洛尔会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与β受体的结合,导致肾上腺素的升压/心率加快效应减弱,甚至可能出现血压不降反升(因α受体相对占优势)。通过这一推演,学生深刻理解受体分类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亮点
(一)精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科学探索到职业责任
本节课将"诺贝尔奖受体研究史"与"药学生使命"自然衔接,通过科学家"从猜想到验证"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药理学的核心是"用科学方法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强调:"我们未来面对的患者用药方案,每一个选择都基于对受体机制的精准理解——这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对生命负责的敬畏之心。"这种设计将家国情怀(科技自立自强)与职业素养(精准用药、患者安全)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以知识体系为逻辑闭环:从抽象概念到临床应用
课程设计严格遵循"概念定义→特性解析→分类逻辑→案例验证"的认知规律。教师没有孤立讲解受体特性,而是通过"药物效应异常现象"(如非选择性激动药的副作用、拮抗药的竞争/非竞争差异)反向印证特性;在介绍分类时,又通过"同一受体不同药物的不同效应"案例(如β受体激动药vs阻断药),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指导用药"的思维链条。这种螺旋上升的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了知识的实用性与连贯性。
(三)教学目标的三维达成: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统一
课程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了三维度目标:
1.知识维度:学生准确掌握受体的定义、四大特性及药物分类标准;
2.技能维度:能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判断其属于激动药、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并初步分析多药联用时的受体竞争逻辑;
3.素养维度:树立"精准靶向、动态调控"的药理思维,强化"用药安全高于一切"的职业责任感。
三者相互支撑,体现了药理学"理论-机制-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学习具体药物类别(如拟肾上腺素药、抗胆碱药)奠定了坚实基础。
督导评语:毛婷老师主讲的《药理学》受体章节课程,以诺贝尔奖科学史为引,以受体机制为核心,将抽象理论与临床案例紧密结合,通过"探索-建构-应用"的递进设计,成功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用"的深度学习。其创新点在于:以科学精神激发探究动力,以逻辑推演构建知识网络,以分类应用培育临床思维,为高职药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理实一体、素养贯穿"的优秀范例。该案例具有高度的借鉴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推荐人:校级督导李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