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五十五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桥梁课程与岗位必修课,内容微观抽象、概念繁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本次“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授课中,医药护理学院熊瑶老师运用BOPPPS教学模式,通过环环相扣的六个环节,将抽象知识转化为清晰的知识图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微生物世界,为今后学习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打下坚实基础。
一、Bridge(导入):巧设悬念,从“无形”到“有形”
课程开始,熊瑶老师展示了一张ICU病房的实景图片,图中展现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场景。她随之提出一个源于临床实际的问题:“若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病原学检查报告为‘革兰阳性球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结果?并采取哪些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该问题迅速将抽象的细菌知识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Objective(目标):明晰方向,确立学习路标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后,熊老师清晰阐释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及八大基本结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革兰氏染色原理区分G+菌与G-菌,理解其临床意义;3.素养目标:培养基于病原学知识的精准防护意识,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Pre-assessment(前测):温故知新,激活已有认知
熊老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根据已学的微生物分类知识,请思考细菌为何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结构上有何依据?病毒又为何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该问题既帮助学生回顾绪论内容,又为新知识的讲授铺设桥梁。通过学生回答,教师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实现以学定教。

四、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层层递进,解构细菌“密码”
本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核心,熊老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1.形态观察:结合电镜图像,开展“看图识菌”互动,强化对球菌、杆菌、螺形菌的形态识别;2.结构解析:采用比喻法讲解细菌结构,如细胞壁为“城墙”、荚膜为“隐身衣”等,结合对比表格分析G+菌与G-菌细胞壁差异,引导学生探讨结构与致病性、药物作用的关系;3.学以致用:设置临床情境任务,如根据痰液标本涂片结果判断感染类型,强化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五、Post-assessment(后测):即时反馈,检验学习成效
课堂后测通过学习通平台实施,题目包括“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什么?”“抗吞噬作用最强的特殊结构为何?”等。数据显示全班平均分为93分,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并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讲解。
六、Summary(总结):图谱梳理,升华职业价值
课程尾声,熊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并完善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她在总结中强调:“今天我们揭开了细菌的‘神秘面纱’。未来在护理岗位上,每一次规范的无菌操作、每一次准确的感染判断,都离不开对这些微观世界的深刻认知。愿大家以专业知识构筑守护生命健康的免疫之盾。”
七、教学反思与创新亮点
以BOPPPS模型为框架,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前测与后测相结合,实现精准教学与动态调整;采用多样化参与式策略,提升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将职业素养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强化无菌观念与科学精神。
督导评语:熊瑶老师本节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其灵活运用BOPPPS模型,将微观复杂的病原知识转化为有序、有趣、有用的探索过程。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丰富高效,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有效培养了其临床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展现了教师优秀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推荐人:校级督导李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