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五十七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绘画基础》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性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绘画认知,为《服装效果图技法》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造型与表现基础。艺术设计学院李鑫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人物五官、手臂、腿部等人体局部结构进行比例绘制练习,同时开展人物面部色彩表现及上色技法的基础教学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与“服装视觉表达力”,取得可喜教学成效。
一、找准问题导向,强化基础课程衔接性
在教学改革前,《绘画基础》课程长期沿用传统美术教学体系,内容以静物素描、石膏像写生及色彩静物为主,教学重点偏向纯美术训练。这种教学模式虽能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但与服装设计类课程的专业表达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服装效果图技法》等课程时出现“造型功底扎实,但缺乏时尚人物表现意识”的问题。
为此,李鑫老师重新审视课程定位,从“专业支撑性”出发,重构教学体系。将原有的静物与石膏像训练,转化为更贴近专业需求的人物绘制内容,重点训练人物五官、肢体比例及动态结构分析,并融入面部上色表现的内容,实现从“美术基础”向“设计基础”的转变,增强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连贯性与适配度。
二、以兴趣为抓手,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学过程中,李鑫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与学习特点发现:新生普遍对人物绘画、时尚插画及流行文化题材具有浓厚兴趣,但在结构练习阶段容易产生枯燥和倦怠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李鑫教师通过“兴趣导入”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时尚杂志、潮流插画及AI生成人物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视觉语境中理解比例、结构与色彩关系。李鑫老师将人物五官练习、肢体绘制与上色技巧融入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完成练习,在过程中提升专注力与审美感知,激发学习内驱力。

三、进阶式训练,夯实绘画基础能力
李鑫老师教学采用“临摹——结构——创作”三步进阶教学模式。在“临摹”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示范与经典案例临摹,掌握人物结构比例与五官特征表现;在“结构”阶段,引导学生分析人体动态结构、肢体张力与姿态变化,提升造型理解力与空间意识;在“创作”阶段,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人物主题创作与面部上色表现,探索多样画材与个人风格。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从“会画形”到“会表现”的能力,实现基础绘画技能与设计表达能力的融合,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成果展示化,提升基础课程育人效果
在课程结课阶段,李鑫老师引导学生以“人物绘画作品展”或“时尚肖像手绘集”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并通过课堂互评与线上分享促进学习反思。展示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更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绘画基础在服装设计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李鑫老师的教学方式成功建立了“绘画基础—服装效果图技法—设计创作表达”的课堂教学改革链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构筑了更为坚实的能力支撑体系与审美基础框架。
推荐人:校级督导柳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