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五十八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护理药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素养: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养,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养,以及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医药护理学院罗江安老师主讲的《护理药理学》课程,基于BOPPPS模型“课前导入——课中明确、解析、练习——课后拓展思考”为教学主线,通过真实临床药物应用案例及实物,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药物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职业认同感。
一、课前导入知目标:解密药物作用的“侦探”
课前,罗老师通过微助教平台发布了一则临床用药警示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假设一位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降得太低,感到头晕眼花;或者一位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了心慌、出冷汗。作为护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二、课中讲解明解练:明确三能,解析重点,实战练习
学生讨论过程中,罗老师密切关注同学们讨论得出的答案,及时给予肯定与认可。接着,她顺势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细致地明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养目标。罗老师着重强调,同学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医嘱的机械执行者,更要成为患者安全的坚定守护者;不仅要了解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更要深入探究背后的原理,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未来护理职业生涯中的锐利武器。

重点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与“作用方式”
罗老师在PPT上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咖啡,另一张是安眠药,接着向同学们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咖啡为何提神?安眠药又为何助眠?”话音刚落,一位提前做了预习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抢答道:“咖啡因阻止了让我们犯困的物质发挥作用!”罗老师微笑着点点头,顺势总结:“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方式:兴奋和抑制。咖啡因是兴奋大脑皮层,而安眠药则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但更深一层,它们是如何精准找到目标并起效的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的重中之重受体理论。”
重点二:锁与钥匙——受体理论的浪漫与精确
罗老师指着钥匙和一把锁的模型,向同学们介绍:“这把‘锁’就是人体细胞上的受体,而这把‘钥匙’,就是我们的药物(配体)。药物能否起作用,取决于它能否准确地插入这把锁,并转动它。”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罗老师详细解释了激动剂(完美的钥匙,能开锁)、拮抗剂(钥匙插进去却转不动,还把锁孔堵住了)和部分激动剂(能开锁但力气不足)的区别。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罗老师还列举了具体的药物实例:“如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是激动剂,能镇痛,但抑制呼吸;而纳洛酮作为拮抗剂,则可以迅速逆转呼吸抑制,拯救生命。在急诊科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与死神赛跑的‘钥匙争夺战’。护士们往往冲在这场战斗的最前沿,是第一发现者和直接参与者,必须具备严谨细致的病情观察能力,时刻保持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重点三:描绘药物的“性格”——量效关系与曲线
罗老师借助一条经典的“S”型量效曲线,为同学们生动展现了药物的“性格特质”。在这条曲线中,横坐标代表药物剂量,纵坐标则表示药物产生的效应。曲线蕴含着三个关键要点:首先是无效剂量,这就好比钥匙插入锁孔的深度不够,根本无法触及锁芯,药物自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是治疗窗,也叫有效剂量范围,这是护理观察的黄金区间。只有让药物剂量落在这个区间内,才能确保疗效达到最佳状态;最后是最小中毒剂量,也就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时的剂量,此时就好比钥匙多到把锁都挤坏了,即便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也不会进一步提升,反而毒性开始逐渐显现。所以,护士的重要职责就在于,精准把控,确保每一位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都能稳定维持在这个安全的治疗窗范围之内。

课程最后,罗老师通过板书课程重点,带着学生一起巩固本堂课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4道思考题了解学生知识运用情况,并查缺补漏。

三、课后拓展促思考:知识落地,守护生命
课后,罗老师在微助教平台发布了一则知识链接——普萘洛尔:“占着锁不干活”来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向同学们科普:临床上还有大量药物遵循药物效应动力学规律,需要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探索。
四、教学亮点
亮点一:以“临床护理思维”为中心,重塑知识体系
超越传统:并非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概念,而是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这一护理核心职责为终极目标来组织和呈现知识。每一个理论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护士该怎么做”。学生在于获得一种预见风险、保障安全的核心能力,极大提升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职业使命感。
亮点二:化抽象为具象——构建“可视化”模型
破解难点: 针对受体理论、量效关系等极其抽象的核心难点,创造性地采用“锁-钥”实体教具和动态图谱绘制进行可视化阐释。将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作用机制变得可观、可感、可理解,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复杂知识轻松入脑。
亮点三:化知识为行动——贯穿“案例式”学习
连接理论与实践: 采用案例教学法。导入案例引发认知冲突:“心绞痛患者为何不能乱吃止痛药?”抓住学生注意力。讨论案例深化理解让学生在应用受体理论中巩固知识。案例联系临床快速链接各种不良反应与临床情景。课后案例综合模拟了护士临床决策的真实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推理能力,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亮点四:“思政——专业——人文”三大素养的深度融合
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专业能力和人文关怀无缝融合,培养有温度、有责任的护理人才,完美契合了新时代护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严谨的量效关系分析,培养了科学求实的用药态度。反复强调“用药安全”,强化敬畏生命、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引导学生读懂药效动力学,更好地“读懂”患者,体察他们的不适与担忧,从而提供更有温度的用药指导和心理支持。
督导评语:罗江安老师主讲的《护理药理学》课程,紧密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临床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彻底摆脱了“重药理、轻护理”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显著。成功之处在于课程思政融合自然,将严谨的科学精神、敬畏生命的职业态度融入专业知识中,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统一。该案例具有很好的鉴赏性、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推荐人:校级督导李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