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优质课堂”推荐系列之二百五十三
【前言】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发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优质课堂,挖掘躬耕讲堂、精心育人的优秀教师。质量管理与教学督导处将持续刊发经各级督导和学生信息员推荐的常态化优质课堂案例,供全校师生交流。
一、课程介绍
本案例选自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妇产科护理学》的开篇基石章节——“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由医药护理学院护理专职教师苏伟英主讲。该章节是学生步入妇产科知识殿堂的“奠基课”,其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妊娠、分娩、妇科疾病等核心内容的理解。课程面向护理专业大二学生,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准确且系统的女性生殖系统知识框架。
作为整个妇产科护理学的理论基石,本节课严格遵循课程教学大纲,致力于将抽象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生理周期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体系。课程不仅详尽讲解内外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与毗邻关系,更深入剖析了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强调“结构—功能—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其基于解剖生理知识进行临床逻辑推理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产科护理、妇科护理及危急症处理铺平道路。
二、课堂设计
本节课采用“高屋建瓴——精析结构——洞悉规律——回扣临床”的四阶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全面掌握本章知识。
(一)思政导入:生命蓝图与职业基石
开课之初,苏伟英老师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朴素道理为引,巧妙地将女性生殖系统比作“生命诞生的最初宫殿”和“女性健康的根基”。她指出:“作为一名未来的妇产科护士,若不了解这座‘宫殿’的精密结构与运行规律,就如同建筑师不识图纸,一切精湛的护理技艺都将无从谈起。”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敬畏与掌握,体现了护理工作者最根本的科学精神与职业责任感,是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的第一道防线。这一导入将学习基础知识的必要性提升到职业使命的高度,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的内在动力。

(二)知识建构:图解结构,厘清关系
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首先利用精美的3D解剖图谱和层次分解动画,直观展示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与毗邻关系。重点强调骨盆的构造、盆底肌肉的支持作用及其在分娩中的临床意义。通过“结构决定功能”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输卵管伞部的拾卵功能、子宫肌层的收缩潜能等。同时,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将孤立的器官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概念和系统性认知。
(三)新知讲授:动态生理,链接临床
在生理部分,教师采用“激素调控——靶器官反应——临床表现”的逻辑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解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精密调控机制。通过动态曲线图,生动演示在一个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如何如交响乐般起伏变化,并驱动卵巢内卵泡的发育与排卵,以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增生与脱落。课堂互动环节,设置临床情景问答,如“为什么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可以初步判断排卵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对于理解月经失调和胚胎着床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生理知识应用于解释临床现象,提前培养临床思维。

三、教学亮点
(一)思政引领与专业学习的无缝对接
本节课成功地将“夯实基础”这一朴素理念升华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通过“生命蓝图”的比喻,避免了生硬的政治说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解剖生理并非枯燥的记忆任务,而是守护生命、尊重科学的起点,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学习的自然融合。
(二)抽象知识的可视化与系统化建构
面对复杂抽象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周期,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静态结构动态化、平面图谱立体化、复杂机制流程化。这种可视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辅以系统化的知识图谱构建,有效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条理、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三)基础理论与临床思维的早期融合
课程设计并未止步于理论传授,而是在一开始就注重埋下临床思维的种子。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基础知识在未来临床工作中有什么用”,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目标记,实现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前瞻性结合,为向临床课程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
督导评语:苏伟英老师主讲的《妇产科护理学》基础章节,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清晰的教学逻辑,成功地将一个基础性章节讲授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其教学设计高屋建瓴,能够化繁为简,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职业认同感。该课程在如何处理医学基础章节方面树立了优秀典范,其“重基础、强关联、早临床”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推荐人:校级督导李有林